发布时间: 2025-06-12
来源: 中心办
访问量: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24年版)》中第5条“无偿献血,助人利己”。作为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之一的无偿献血,是挽救生命的一个善意之举,因为血液无法人工合成,临床用血只能依靠健康公民的自愿无偿捐献。那么,哪些人群可以献血?献血分为哪几种方式?对我们的健康又有啥影响呢?
2025年6月14日是第22个世界献血者日。为弘扬无偿献血者无私奉献精神,提高公众对血液捐献迫切性及其拯救生命价值的认知,保障临床血液安全供应,推动无偿献血事业高质量发展,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山西健康之声广播于6月13日上午10点,特别策划《健康晋万家 专家有话说》节目,特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马艳萍做客直播间,让我们一起“献血传递希望,携手挽救生命”。
专家简介
马艳萍 教授、博士生(后)导师、国家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2005年—2007年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攻读医学博士后,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山西省委高级联系专家。美国血液协会会员,亚洲骨髓瘤网理事,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红细胞疾病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浆细胞疾病学组委员,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联盟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骨髓瘤专家委员会委员,山西省老年学和老年健康学会血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西省医师协会血液医师分会副会长、候任会长,山西省医师协会血液医师分会多发性骨髓瘤及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多发性骨髓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髓瘤分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医师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山西省医学会血液分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继续医学教育协会临床试验技术与应用分会委员。
健康科普小贴士
一、献血有什么条件?
◆18—60周岁健康人群;
◆体重:男性≥50kg,女性≥45kg;
◆献血需携带身份证;
◆献血前应注意休息,放松情绪,避免熬夜、饮酒;
◆献血当天请清淡饮食,避免空腹。
以下情况暂缓献血:
◆处于月经期及前后3天,已怀孕,在过去1年内分娩、哺乳或6个月内流产。
◆过去1周内患有感冒、急性胃肠炎,有未愈合的伤口或皮肤炎症。
◆过去2周内有拔牙,患有广泛性炎症,做过小手术;曾经注射过减毒活疫苗,如麻疹、腮腺炎、黄热病、脊髓灰质炎等。
◆过去4周内有接触传染病病人如水痘、麻疹或肺结核等;过去4周内注射减毒活疫苗如伤寒、风疹活疫苗、狂犬病疫苗、水痘疫苗等;过去4周内有不明原因腹泻。
◆过去三天内有看过牙科、包括洗牙等。
◆过去1年内有输血、纹身、穿耳以及有做过创伤性诊疗如内窥镜检查、导管治疗等。
二、献血又有哪两种方式?
献血分为献全血和献成分血。献全血就是直接从血管中抽出200ml或400ml的血液;成分血通常指献血小板,它需要将血液抽出来,经过血细胞分离机将血小板分离出来,再将血液输回献血者体内,因此会比献全血慢一些。
三、献血对身体有哪些好处?
1.献血对心脑管系统有良好的远期影响。
坚持定期适量献血可减少血液中的一些成分,如铁和蛋白,降低血液的粘稠度,使血液流速加快,供氧量加大,对于血栓和脑血管意外及心肌梗塞等病症有降低的功效。
2.经常献血可提高造血功能。
科学定期献血可以有效地促进血液再生,降低血脂和血液粘稠度,可以提升机体的自我更新能力。
3.可促进、改善心理健康。
大量研究表明,健康的情绪可通过神经、体液、内分泌系统沟通大脑及其他组织与器官,而献血是救人一命的高尚品行,在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净化,心灵得到慰藉,工作与生活更加充实。
整稿:王丽娜
编辑:王 慧
审核:董海原
科普信息来源:太原市血液中心